晋察冀根据地之高阳、涞源、安国(3 / 5)
抗战需要,1937年11月7月,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县成立;18日,迁至河北阜平县,当时仍辖制晋北及晋东北,加之冀西太行山区、五台山区,在正式公文中则统称“北岳”,并与随后开辟的冀中、平西、平北、冀东根据地同属晋察冀边区。
晋察冀根据地的第二字是“察”,即省会在张家口的察哈尔省。八路军东渡黄河后,第115师奉命进驻北岳备战平型关战役,先期派遣独立团前出晋冀两省交界的驿马岭,这里也是灵丘、涞源两县交界,并与“察”相邻。也就是说,涞源县时为晋察冀三省结合部,同时也是具有战略价值的“十字路口”,以东可抵北京,以北可达张家口,以西翻越驿马岭是平型关,以南沿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带可至石家庄。
当年按照军事划分,涞源隶属晋察冀第一军分区,驻军是前身为红一军团第一师的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,辖区横跨冀西(涞源、易县、满城、定兴、徐水)、察南(蔚县)、雁北(雁门关以北),后将雁北移交第120师;两师还各出一个营开辟平西根据地,继之平北、冀东、冀热辽根据地,由此,为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打开一条战略通道。
1944年10月,晋察冀军区整编为冀晋、冀察、冀中、冀热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