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屈千年的英雄,被断章取义的廉台之战(3 / 20)

论述则为:“公元350年,一代枭雄冉闵据邺城,杀后赵皇室,自立为帝,国号大魏,世称冉魏。冉闵不安于既得利益,于公元352年求食于常山等地,与前燕大将慕容恪对峙。慕容恪为攻打冉闵,在滹沱河北岸、真定的对面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安乐垒。有意思的是,一座军事化的堡垒何以要起个这样喜庆的名字?可以说,只是因为这个名字,成就了这个地方在后来的一千年中的荣光。” ,其中安乐垒亦即燕军与冉闵交战时所建,目的在于抵御冉闵军的进攻,可见早在廉台之战前,冉闵就已经与燕军在常山、中山等地发生过多次激战,安喜之战就是其中一例,而廉台之战不过是最后的决战而已。因而冉闵的“今遇恪而避之,人谓我何。”,指的是安喜之战,而非人们通常所误解的廉台之战。

当然,冉闵最初在战争谋划上也并不是没有犯错误。当时冉闵决意和前燕进行一次决战,从战略上而言,他这样做并不是毫无理由的莽夫之举,毕竟这个时候魏国的国力已是濒临崩溃,不但已毫无进行一次持久战役的可能,更主要的是,南边的羌族、东晋也在蠢蠢欲动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能迅速一举击溃燕军自然是最好的选择。但是,在战术上,冉闵却采用了错误的策略,尽管他手下的大将军董闰,车骑张

书页/目录